第126章 精雕细琢(2/2)

好听见她的哀叹,便主动提出,“我们一起造一个既能帮农民减轻负担,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吧,”

于是一个想一个画,陈建国天马行空的创意,加上王婉茹的绘画功底,最初的脚踏打谷机设计图便新鲜出炉!

最后自然就是看着工人们造出来的机器被农民们使用,一担担的粮食入仓,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脸,

远方,广阔的田野上孕育着青翠的禾苗,那是祖国的希望!

收,

完美!

,大纲、主线和细节内容都搞定,剩下的就是开写。

等到正式落笔的时候,陈建国又不免有些紧张,

为什么呢?

因为遣词造句的格式必须得有讲究啊!

很简单的一个例子,我们现代人去看文言文,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头疼,那写的都是什么什么跟什么呀?

再往近一点,看鲁迅先生他们写的文章,哦,差不多能通读了,可为什么里面有些语句不通顺呢?

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怀疑,应该是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够,

大文豪肯定是没问题的,读起来不通顺,那就一定是读者的问题了!

其实不然,

那个时代大文豪的文笔自然是毋庸置疑,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通顺,是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借鉴了一些文言文中的遣词造句方式,比如倒装、通假,

再加上当时为了强行推动白话文写作,不少文学家又在文章里面加入了一些口语化的语句,甚至是方言,

这样后来人读起来,自然就会觉得有点别扭。

等到建国后,文学创作开始以劳动人民为中心转移,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看懂,这时候的写作方式就更加直白化,

但是创作人接受的教育、学习的内容,都让他们不可避免地用上一些传统的写作技法,

这样在读起来的时候,就会有一种文绉绉的感觉。

不像几十年后,网络文学发达,写作也都变得非常通俗直白,谁要是在文章里加点通假、反讽之类的修辞手法,可能就有一些人看不懂了,

那时候的写作也是最容易被直观理解的。

但是现在么,

陈建国就要找那种“文绉绉”的感觉,

别以为小学生就不会文绉绉,什么样的教育养出什么样的文风,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和日记是硬性要求,而且老师每天都会认真批改,纠正不好的写作习惯,

其中就有太过白话,

直白和白话有共同点,也有差异性,

白话文也需要文学性,这是目前文学家的共识,不能什么样的大白话都往纸上写,

另外写作的时候,要尽量用浅显的词语表达清楚意思,

若是谁能够用文言文写一篇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文章,那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,

比如韩愈!

陈建国当然不敢跟韩大先生比,甚至不敢跟别的专业文学创作者比较,但是要写一篇能够发表的文章,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笔,

除了精雕细琢,别无他法,

那就慢慢磨吧!
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a最新内容
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a 最新章节。

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更新,第126章 精雕细琢免费。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