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织造厂(上)(1/2)

不得不说让王守仁来做推行新政的急先锋是一件冒险的事情。以他的个性,势必会快刀斩乱麻。如果遇到缙绅铁心对抗,其实很容易形成僵局。但谢慎还是决定赌上一赌,一来推行新政的人一定要是他信任的。眼下除了王守仁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。二来,他就是要让王守仁杀鸡儆猴,做给那些缙绅看。要是开明一些,遵奉新政的自然好酒好茶的招待着。如果阳奉阴违,处处与新政作对,那么等着他们的必定是严厉的惩处。在铁面无私这一点上,王守仁虽然比不上海瑞,但也是不予多让了。当然,钦差这个身份还是对他助力良多。如果没有这层身份,那些缙绅会不会对他唯唯诺诺且不说。松江知府赵吉这里就很可能甩脸子给他看。官场之上,最注重的便是等级地位。正所谓总督欺负巡抚,巡抚欺负知府,知府欺负县令,到了县令这儿恐怕只能欺负欺负本县的低品级官吏了。但有了钦差的身份这种等级地位就会被打破。别管你原先的品级是多少,只要添上钦差这层身份,便是巡抚总督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问一声好。要不,巡按御史那么低的品级,为什么所到一地,当地府县官员都得战战兢兢的逢迎呢?对于王守仁来说,清丈土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。遗漏之处肯定是有,但不能因为有遗漏之处就停滞不前。新政的推行靠的是一口气,这口气绝对不能泄。商税改制的事情关系到国本,在王守仁离京之前朝廷已经有过几次讨论。最后皇帝陛下拍板允准了谢慎的奏请,用阶梯税代替之前一刀切的三十税一。其实天子对于之前的商税模式也是很不满的。但一来这是祖宗定下的,他不好自己提出来。二来他知道要想动商税,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倚仗的满朝公卿。故而他需要一个契机,需要一个代理人替他把这番话说出来。谢慎的出现恰到好处。毕竟天子也很穷啊。大明朝的岁入一共就那么些,眼看着国库的库银只剩下几十万两,天子连修建个豹房都得忍受工部、户部尚书哭穷,耳朵都磨出茧子了。当皇帝活的这么窝囊,也是没谁了。要想改变这种情况,无非开源节流。节流的作用不大,天子便是再节省也省不下几个钱来,何况天子根本不想省。那就只能开源了。这些商贾一个个家财万贯,日进斗金,却藏着掖着不思报效国家,不对他们动刀子对谁动?可以说,谢慎的这个提议是提到了皇帝的心窝里,能够成功推行也就不难理解了。办厂的消息一经传出,立刻在华亭县内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徐家、吴家等大户纷纷动了心思,在族中召集各房商讨。对于他们来说,有的是本钱,缺的就是一个渠道。就拿苏松一代最畅销的绸缎、锦布来说,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,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。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,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、杭州等地,监督织造一事。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,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。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,织工们苦不堪言。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,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。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,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。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,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。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,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。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,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,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,收入翻番都不是梦。商人逐利,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。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,他们是不会错过的。很快以吴家、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。而作为交换条件,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。经过他们的计算,即便扣除多缴纳的商税,他们能够赚取的银钱还是比做皇商多。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。现在华亭县是新政试点,他们此时办厂能够享受到最多的好处。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开了,办厂的人多如牛毛,再想赚钱就难如登天了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