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 少林五祖(1/5)
车马到达了东宫,我连忙下了车,公服已经换好了。
东宫的率卫是认识我的,也不敢阻拦,放我和李友三进去了。
这夜晚已经被无数的灯照亮,东宫里没有像以往那么吵闹,而是相当的安静。
“….世尊为给孤长者说,如来之法……”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僧人,平头,内穿黑色的祖衣(即二十五衣)身着紫色袈裟,做莲花蹀足盘坐在蒲团上,一手结无畏印,一手结禅定印。
许多王爷都安座在旁边听他说法。香案上供奉着经卷、念珠,而那个禅杖则放在那和尚身边。这和尚身边还有十三位僧人,却是穿着绯衣武官的衣服,肃立在一边,一脸虔诚。
“这些是什么人啊?”我悄声问李友三,
李友三小声说道:“这位是东山大师。”
“东山大师?”我一头雾水。
承乾见我过来,起身打了个招呼,我寻了个位子坐了下来。
这个说法的地方是东宫的别苑。
贞观朝的唐朝的皇宫并不允许什么和尚道士胡乱进的,所以只好请这位大师在东宫讲法,已经是格外开恩了。
这和尚说的是后世信众都相当熟悉的《金刚经》。
讲法实在是很枯燥,大家都有点不耐烦,不过因为是太子招请,打着的口号是为皇后乞福,所以也没人敢说告辞之类的。
讲法结束了,大多上去和大和尚结个缘,沾染一点佛法的威力。
太子也把这和尚引来与我们见面。
“东山大师,这为是我的幼弟李治。”
“衲子见过雍王殿下。”东山大师说道。
我不敢真受他的拜,毕竟能穿紫衣就是一品的禄位。
“大师您是方外人,不要受方内人的礼仪约束。”我一拱手,“未知大师法号?”
众人多投来鄙夷的目光,但是那和尚倒非常和气:“衲子法号弘忍。”
“弘忍大师可是受了道信大师的法统的高僧啊!”李友三提醒道。
“少林寺?”我不禁一愣,看弘忍身后十三个穿武官衣服的和尚,我才觉得自己也是不清醒。以前那部家喻户晓的《少林寺》算白看了。
“这……”我好奇地看着那十三个和尚,李承乾很得意地说道:“这几位高僧当年曾义助父王平定王世充,加封为护国将军。”
“少林僧兵也的确了得。”我朝这十三位货真价实的少林和尚行个礼,他们也不敢拿大,赶快还了礼。
当时各大寺养僧兵也是很正常的事,为了保护佛寺不毁于战火,僧兵主要是起保卫工作,并不是什么职业军人。
这十三位棍僧出家前大多是逃亡的散兵游勇或者江洋大盗,带艺出家。目前的禅宗不是当日菩提达摩那个时代了,现在俨然已有取代三论宗执天下僧家牛耳的趋势。传法到弘忍这一代,他比较灵活地不再讲论深奥的《楞枷经》,和再固执地“二入四行”的禅宗理论,而是发展到了更易行的“心说”之上。所以禅宗又被人称为“佛心宗”。其信徒数量大增,影响深远,便是朝廷也不得不赐予紫衣,嘉奖其领袖。
“伽蓝势大,道宗势弱啊!”从太子那里出来,我多少对与道教争不过人家而感叹。
李世民本人在少年和中年的时候对佛教是至少不太感冒。除了出于政治考量,当年玄武门之变佛家对与*走得近,往来也多。而道士中的上清派王远如(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茅山派的第十代掌门人,其师乃是陶弘景)、楼观派的道士歧晖“歧平安”,更是深受唐朝两代领导人的信任被册封为中朝大夫,赐紫衣、良田等。
李渊曾颁布诏书:“老教孔教,此土先宗,释教后兴,宜崇客礼,令老先、孔次、末后释。”
李世民也颁布了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