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54章:跌宕起伏大调曲(1/2)

第0254章:跌宕起伏大调曲

冶州大调曲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源于明朝嘉靖年间,初兴于黄淮地区,清朝乾隆年间传入冶州后,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,发展壮大走向成熟,与冶州当地的曲艺相结合后扎根于冶州,并得以普及,达到了曲艺高潮。逐渐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。

冶州大调曲,伴奏乐器以月琴为主,古筝、琵琶为辅,竹板击节。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,后来演变为坐站均可。

冶州大调曲,曲目很多,取材广泛。主要来自历史故事《三国》和《水浒》,古典名著《红楼》和《西厢》,以及民间传说《白蛇传》和《梁祝》等,也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《王婆骂鸡》、《小二姐上坟》、《安安送米》和《李豁子离婚》等。

冶州大调曲,演唱时,讲究闭目端坐,耸肩拔顶;唱腔字少音多,缠绵悱恻;听着往往平心静气,聚精会神。月琴、古筝和琵琶所发出的丝竹之声清脆婉转,有如高山流水般高亢激越,有如山间溪流般叮咚悦耳。音色之丰富,乐色之饱满,让人一朝闻之,三年绕梁,耳畔总是萦绕着那醉人的声音,让人身不由己,两脚不听使唤,光想往那曲楼里进。

因此,在冶州地区,解放前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宁可一日无肉,不可一日无曲!当然了,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当地有钱有权的富贵人家来说的!普通的老百姓,整日为了吃穿等生计奔波,哪里有机会去聆听品评这音色优美的大调曲?即便如此,在冶州地区,大调曲依然是所有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!

冶都县的大调曲曲剧团,组建于解放前夕,剧团当时的所在地位于刘铁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所在地兰壑镇。剧团的团长就是刘铁的夫人万媚儿!目的是丰富当地驻军的业余生活,提高根据地广大官兵的革命精神。

冶州城解放后,冶州大调曲曲剧团也随着革命队伍进入了冶州城。并且,在冶州东南部的花柳巷建立了剧团固定场所。团长依然是由万媚儿担任。剧团就驻扎在原来的花柳巷万花楼中。万媚儿首先撤换了万花楼上的匾额,并当众予以砸毁!然后,悬挂上了“冶都县大调曲曲剧团”的新标牌。

万媚儿接手后,对万花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整,仅保留了万花楼原来的听曲大厅,将里面的高台改造成了戏剧舞台,拉上了剧团帷幕,上面放置着冶州大调曲舞台的匾额,两边的竖柱上,书写了,“高举文艺大旗,丰富群众生活”的木标牌。

后来,在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下,冶都县大调曲曲剧团发展很快,不仅在冶州城走入了人民群众中,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成了冶州市民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;而且还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积极参与送文艺下乡,在冶州地区的角角落落中都有了存在感。它也顺利地升任到了冶州大调曲曲剧团的历史最高地位。

不过,好景不长,八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深居祖国内陆的冶州城,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,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人民群众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而且,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改变。过去那些传统的经典文化,逐渐被港台流行歌曲和武打电视电影所取代,日渐走入了末路,变得门可罗雀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,船漏偏逢顶头风!

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冶州大调曲,到了九十年代,恰好赶上了体制改革后的下岗潮。冶州大调曲曲剧团,除了保留少量从事文化研究的正式编制人员,其余的演职人员全部推向市场,参与市场竞争。万媚儿的女儿刘思雨,就是在这个背景下,下了岗,走上了市场化自谋生路的道路,成立了专门负责演出的冶州大调曲艺术团。成立之初,没有什么名声和市场,生活很是艰难。这还是其次,最主要的是身份地位的改变所带来的心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